2008年10月15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五版:面孔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把公诉进行到底
从新手上路到“公诉新秀”
本报记者 陈岚 文/摄 通讯员 沈强

  1980年出生的史笑晓,是杭州市江干区检察院公诉科的一位助理检察员。拥有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的她,有一股子书卷气。由她审查起诉的案件诉讼准确率达到了100%。2007年7月,她被杭州市检察院记个人三等功。办案之余,她还笔耕不辍,撰写的16篇文章分别在《人民检察》、《法治研究》、《刑事法理与案例评析》等核心期刊发表。

  “这个小姑娘不简单。”公诉科科长陈晓艾提起爱将笑得合不拢嘴,“史笑晓老是向我讨案子办,说把疑案、难案给她办,就是对她最大的照顾。”

  专挑难啃的“骨头”
  2007年10月,史笑晓承办了一起涉案值高达7000万元的单位偷税案。该案案卷多达20本,随案移送了7箱出库单、11本账本,材料几乎堆了半个屋子。而该案犯罪嫌疑人又仗着案件涉及的年份长、账目不规范等拒不认罪。
 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,史笑晓没日没夜地扑在案子上。为了准确确定偷税值,她查账本、对出库单、核实税务稽查报告。如果在一些专业环节上遇到困难,她就不断翻阅专业书籍,还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国税部门,听取稽查人员的意见。那段时间,同事戏称她是“半个税务局人”。经过多方补查,终于使得犯罪嫌疑人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低下了头。
  史笑晓人长得文气、温婉,但她的出庭指控却十分有力,特别是在法庭辩论阶段,她发表的情法兼蓄的公诉词往往能征服被告人,更能博得旁听者的称赞。史笑晓说她太喜欢庭上的感觉了。

  “选秀”的经历
  今年上半年,杭州市检察系统举办了首届“公诉新秀”比赛,数十位公诉一线的年轻检察官同台竞技。这场特殊的“选秀”比拼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功,要求参与比赛的选手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稳定的临场发挥。
  比赛历时7天,选手们要经历笔试、论文写作、业务测试、二轮辩论赛这4个环节的考验。回忆起几个月前的比赛过程,史笑晓感慨道:“那绝对是一场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。比如笔试环节,从早到晚整整考了7个半小时,连中饭都是在考场上吃的。而业务测试环节,市院各个业务处室的领导就公诉的理论和实务接连发问,所有选手脑子里的那根弦一直都是紧绷着的。”
  不过,7天的比赛过程中,最让史笑晓印象深刻的还是辩论环节。比赛要求两名选手就一个案例如何定罪展开一对一的辩论。赛前,每个选手都只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,从了解案情到整理思路再到撰写辩论提纲,必须一气呵成。
  辩论环节,史笑晓以清晰的思路、有理有据的论证博得满堂喝彩,捧回了“优秀辩手奖”。最终,她还以全场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杭州市“公诉新秀”称号。

  将公诉进行到底
  史笑晓认为,每一次开庭都是一次挑战,每办一个案子都是一笔财富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能体会到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快乐。
  2007年10月,史笑晓办了一个在定罪上颇有争议的案子。犯罪嫌疑人看见一个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熟睡的小女孩,女孩的右手腕上戴着一个金手镯,这个人就跑上前趁其不备摘下手镯后逃跑。定罪过程中,由于实施对象和方式比较特殊,检察官们的意见分成了“抢夺、抢劫、盗窃”3派。史笑晓在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以“抢夺”定罪。而她就这个案子撰写的分析文章,不久后在《人民检察》上发表了。
  谈及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,史笑晓这样评价自己:“我不是个非常聪明的人,而是个非常刻苦的人,上学的时候我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自修室,工作以后又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。”
  对于检察官这个职业,史笑晓说,她已经经历了从了解到热爱的过程,现在她想做的,就是要将公诉进行到底。